唐宋青瓷鉴定的基本方法

作者:古网居
发布时间:
浏览次数: 246

唐宋时期的青瓷鉴定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,如胎釉、造型、纹饰、工艺、款识。小编为您分别讲述。

一、唐宋青瓷鉴定的基本方法-胎釉方面

以唐五代北宋时期的越窑为例,其胎色多为灰白色。

釉色方面,唐代早期多为青色或者青中泛黄,中唐时期,釉色多为青色,泛黄现象几乎没有出现。晚唐时期,釉色多为青翠色,但是也有部分器物的釉色是青中泛黄。

五代早期,釉色类冰似玉,十分滋润。

北宋早期,釉色多为青绿色,釉面十分光润,而北宋晚期,釉色多为青灰色。

大部分仿制品所用的瓷土都是现代高岭土,因而胎色呈现白色,而真品所用的都是古代的瓷土,因而胎色一看便知。

仿制品的釉色不可能做出古代青瓷的绝美釉色,因为当时的配方几乎无人能晓。现代人所做出的釉色都是化学釉,因而和真品还是差异较大。

二、唐宋青瓷鉴定的基本方法-造型方面

碗、盘、壶、盒、洗、盂等是青瓷中的常见品类。

唐代青瓷碗的造型比较突出秀雅端巧的一面。一般来说,从深腹平底碗逐渐演化成玉璧底碗、葵口碗等。

唐代早期的盘多为平底素面,中唐时期开始出现矮圈足和玉璧底盘。晚唐时期,盘的种类更加丰富,如刻花盘、花口盘等。五代时期出现了方形盘。北宋时期出现了牡丹纹盘、鹦鹉纹盘、龟荷纹盘等。

唐代早期的壶多沿用南朝时期的盘口壶,但是此时的壶多偏瘦,看起来十分秀丽。大约在中唐时期,盘口开始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侈口,这类壶就是注子,即执壶。晚唐时期的执壶变化更加丰富,如瓜棱执壶最为常见。北宋时期,执壶的腹部多有开光,而且在开光中绘有美丽的花朵。南宋时期,执壶的制作工艺逐步下降。

晚唐时期,盒类器物的品种更加丰富,如成套的盖盒、印盒、粉盒等相继出现。

唐代早期,洗类器物多为光素之器,而中唐时期,洗类器物的口径有所增大。晚唐时期,盒类器物又多为光素之器。

盂类器物在唐代早期和中期时,多为光素之器。晚唐时期开始出现四足水盂。北宋时期的水盂内部多刻有精美的纹饰等。

大部分仿品都是按照青瓷真品的图片所仿制的,因而初看造型贴近,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,线条十分呆板,细部处理不佳。

三、唐宋青瓷鉴定的基本方法-纹饰方面

唐宋时期的青瓷纹饰大致主要有动物纹,如龙纹、凤纹、鹦鹉纹、鹤纹、孔雀纹、雁纹、蝴蝶纹等。其他纹饰还有摩羯纹、龟荷纹、莲瓣纹,以及各种花卉纹等。

大部分仿制品的图案都是不太自然,构图不太严谨,线条不能随心所欲。

四、唐宋青瓷鉴定的基本方法-工艺方面

以越窑装烧工艺为例,一般来说,用匣钵装烧的越器,没有支烧印痕。内底和外底有泥点支烧印痕的器物,一般都是明火迭烧。

大部分仿制品的印痕多和时代特征不符。

五、唐宋青瓷鉴定的基本方法-款识方面

款识,是指瓷器上书写的文字。一般来说,款识主要有纪年款、作坊款等。

从唐代至宋代,瓷器上普遍都会有相应的款识,而这些款识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的最好例证,如晚唐五代时期的“官”字款在其他时代就不会出现。

大部分仿制品的款识书写多具有现代人的书写痕迹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