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古玩时以慧眼看清楚

作者:古网居
发布时间:
浏览次数: 772

徐鸿介绍说,曾出现过四次作伪高潮:第一次出现在宋代,以仿造商、周青铜器为主;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,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、作假,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,当时不少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;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国时期,大量复制、仿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,无所不仿;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后,随着收藏热的兴起,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,仿造的东西五花八门,作伪手段更为高超,市场逐步专业化。

张洪山八尺荷花鲤鱼作品《连年有余》

化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作伪,即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,慢的3天,快的几分钟就能使器物变样。晨报我家有宝俱乐部钱币鉴定专家何俊峰说,有一次他亲眼看见一件仿品,几分钟内,一下子老了几百年,并且没有任何浸泡的痕迹。

经过浸泡的仿品,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,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,这就叫“养”,经过三到五年,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,这时再拿出来出售,很能乱真。

“老料新器”:有些文物的底部是真的,在上面接一个新的;有的仿造物,其瓶口和底部是真的,中间部分是假的。有时为了追求高利润,造假者甚至不惜把文物锯开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