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收藏轶事:差一点也不行

作者:古网居
发布时间:
浏览次数: 560

收藏市场上,藏宝擂台是个有故事的地方:打眼的,吃药的,捡漏的……这里从不缺各种狗血剧情。在这些故事中,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:差不多——“我的东西跟某某博物馆里(拍卖会上)的东西差不多”。但收藏不是“差不多”就行的事儿,而是“差一点”也不行。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儿,你眼中的真品,在专家看来就是假货;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儿,你以为的绝世珍宝,在专家眼中,不过是普品一枚。

沈兆祥四尺横幅山水画作品《隔岸峰峦雨过新》

一位藏友带来一幅“古画”,展开一看,画风古朴,颇具神韵。不过,专家对这“古画”却并不感冒,上手看过后表示,这幅酷似古画的作品,其实就是一件印刷品。

“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,激光制版、电脑分色的技术更加先进,同时印刷油墨的改进,使复制作品更加接近原作,以致许多人把印刷品误认为古画,因此打眼吃药的人不在少数。”专家说。

沈兆祥四尺横幅山水画作品《隔岸峰峦雨过新》

那么看上去没啥差别的古画和印刷品到底差在哪儿?专家表示,古画和印刷品首先在纸质上有区别,印刷的纸绢都需进行特殊处理,经过处理的纸绢会变得特别柔软,用手触摸,很容易感觉到。其次,印刷品特有的“网点”也无法消除,如果细看一些线条,你会发现其中微小的颗粒,枯笔处看得格外分明。再次,两者笔墨附着在纸上的效果也不近相同。印刷品的墨痕较虚浮,墨色单一,而手绘古画的墨痕有堆积感,墨色多变。此外,古画和印刷品在印泥的色泽、装裱的样式、墨色透背的程度等方面也有差别。

“古画与印刷品的差别都体现在细枝末节处,但这些细节却决定了藏品到底值不值得收藏。如果把印刷品当成古画买,那就是吃药;如果把古画当成印刷品淘来,那就是捡漏。”

沈兆祥写意山水画作品《山叶红时绝胜春》

在民间收藏界,捡漏虽好,但没有那个金刚钻还真的就很难能捡到珍宝啊。十人捡漏九个亏,抱捡漏心态的人很多,但除了眼力极好的之外,捡到漏的寥寥无几,绝大部分人还因为一心捡漏而亏了钱。

因此,还是呼吁众藏友要端正态度,放下捡漏的心态,多学多看,在实践中理解藏品的艺术与收藏价值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