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僧演旭佛教人物画作品赏析——《修行要有耐性》
修行者,没有耐性不行,没有恒心不行,没有吃苦精神不行,摒弃一切,修行就要耐得住寂寞,耐得住烦恼,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修行,都是修行的道场。你看演旭的这幅《修行要有耐性》,没有道场,或者说连一处挡风遮雨的地方也不是,就在一处随缘的地方,修行者,点上一炉香,默默地开始打坐修行,完全进入一种别样的境地。他的一位随行弟子随侍护法左右,这位出家人实属了得,任何地方都是出家修行之地,这是最高的境界,佛无处不在,就看修行者能不能放下自己。看得出来,演旭在不刻意刻画佛家人物,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画面来告知我们,修行的道理,真修行者无论在哪里都是修行的道场。这就说明佛家讲的“心作心是”的境界,真要达到“心作心是”恐怕修行的人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了。
画僧演旭佛教人物《修行要有耐性》
修行修的是耐性,修的也是“心作心是”,这“ 心”修好了不容易。首先要知心体,要知道心体,这是一个见地问题,我们每个人的心,体性清净,体与佛同,这就是我们心体的本质,如果我们离开了心体的本质去找佛,可以说“了不可得”。第二要有心用。就是要知道我们的心由体起用。心体寂然,而常觉照,这就是心体的作用。如果说在觉照是浮动不安,那就不是寂而常照,而是心地起了波澜,一切妄念就会浮现出来。只有在其作用的时候,又能够保持寂静,这样一切惑业才能够变成真如佛性,一切烦恼才能够转化成菩提。
演旭《修行要有耐性》细节展示:
耐性就要常觉不停。觉,觉性,觉照,要保持不间断。佛的法界是什么呢?佛的法界就是一实相。我们能够明白一实相,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可以与实相相应。与实相相应了,就是常觉不停。还要观身空寂。空寂就是无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要四相皆空,使我们的身心世界以及一切妄念都处在一种空寂的状态之中。更要守一不移。这是一个方法问题,这个方法就是不能转移目标。一旦转移了目标,我们就难以做到一行三昧,就难以达到一心不乱的状态。不管是动还是静,只要做到守一不移,就能够明见佛性,早入定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