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收藏知识 真与假并立

作者:古网居
发布时间:
浏览次数: 565

书画商场鱼龙混杂,真假难辨,收藏者很难掌握,潘家园、琉璃厂等地作为收藏者的淘宝之地,“真”与“假”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,真假之间演绎过很多悲喜故事。

不计其数的人怀抱着发财的愿望收藏艺术品,绝大部分收藏被增值的预期主导。一个有关审美的工作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投机工作。

北京的潘家园、琉璃厂,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淘宝之地。这儿不仅造就了艺术家,也满足了艺术骗子;有人在这儿淘得真金,更多的人揽来成堆假货。走进这儿,能够看到艺术品商场的昌盛与发展,也能够看到民间书画收藏热的蓬勃发展与缺失。

在书画商场上,你想淘得名人我们的真品,主要靠捡漏,而捡漏是需求专业知识的。

鸿运百年 四时人和 蒋伟聚宝盆作品《鸿运当头》

收藏队伍的不专业加剧了赝品的泛滥

上一年3月,书画爱好者老王在潘家园旧货商场邻近的松榆小区,遇到一个卖画人。那人说:“我孩子出国急需钱,想把刘文西的一幅画给卖了。你要吗?”老王很喜欢刘文西的著作,就跟着那卖主来到小区内一间半地下室看画。

这幅作品是写意人物画作品,刻画的是“文革”时期几个陕北农人戴着红袖标坐在地头读报纸的形象。卖主说:“要不是急用钱,你给我30万元我都不会卖,如今只好割爱了,一口价,10万你拿走。”经过讨价还价,老王以6万元买下来。

老王兴冲冲地拿着画请他了解的书画鉴赏家田童过目。田先生初看时觉得这幅画的画工精美,人物逼真,确实有刘文西的个性,而且画幅也很大,如果是真品,30万元都值。但细心鉴赏,发现这画的墨色焦亮,不像“文革”时期的墨色散润,怀疑是仿作。为了慎重,他又请一位同行来鉴赏。那位一看就肯定地说是赝品。原来是落款题的“乙酉”两字露出了马脚:近来的“乙酉”年是2005年,这时画家不会再画“文革”体裁的画,即便画,也不会是这个风格。上个“乙酉”是60年前了,更不也许画这种画了。

篆刻家贾炳群先生说:“在目前的书画市场上,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,需要丰厚的专业知识。”

王宁写意长城国画作品《情长万里》

专业造假队伍市场严重失信

前年一位书画收藏者在潘家园看到一幅《唐人马球图》,觉得不错,当时就花1200元买了。不久,他的一个同乡看上了这幅画,就要走了。没过几天老乡打来电话:“你那画咱们这儿一幅才卖二三十块钱,你是不是买贵了?”

这位收藏者明白:这画是被人“假”上了。几经周折,他找到了一位仿作者。这人却是不隐瞒,说:“年轻时我学过画画,作业后在单位经常画广告、素描。画店的老板看我退休没事,就让我仿画这个,画一幅他们给10块钱。我一算,我这劳作附加值很高呀,一张宣纸才几毛钱,加上笔墨纸砚耗费,一张画成本最多一块钱,有10倍的赢利,哪个工业能有这个赢利高呀。”最有意思的是:你在他这儿买画,不要题款的一幅画10块钱,要题款的11块钱一幅。由于他只会仿画,不会仿字,得花1块钱找专门仿题款的人题款。

这位收藏者放把原作和仿作在一起给记者看:“其它不管,单看立刻的仕女形象,原作仕女轻灵潇洒,生机勃勃;而仿作的仕女则慵懒板滞,死气沉沉。”

沈兆祥四尺横幅山水画作品《二月风光似酒浓》

市场正待规制 整体素质需要提高

赵永才说:“藏家、买家或商家莫用尘俗的观念看画家。不用介意画家有何官职,是哪一级书画家协会的会员,授业教师是哪位大师,和哪些大角色或大画家合了影、照了相等等,要看他的著作是不是真能让你过目不忘,或为之震撼。”

仅靠包装是出不来艺术大家的,艺术品是掺不得假的,艺术的价值不能仅以金钱计。收藏家们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成熟的收藏理念。

高小天先生是位颇有名气的书画收藏鉴赏家,30年来一直是潘家园和琉璃厂的常客,在这里淘得不少书画精品。他一开始靠收藏瓷器,结果因不在行,花了不少钱却弄了许多假货。后来,转而收藏书画作品。他把收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,常常利用出差时机访问各地书画名家,认真研讨书画名家的翰墨言语;常常观赏书画展,从中取得书画艺术的滋润,跟着阅读量累积,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