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说二十四孝之 孝之始

作者:古网居
发布时间:
浏览次数: 559

古网居人物画《二十四孝图》137*22*24

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。“孝”在文化中的地位,可谓是重愈千斤。

之“孝”从何而来?有人说儒家为始,其实不然,孝之始,在祖先崇拜。

万物伊始,灵长初成,原始人类首要任务在繁衍,大量出土文物证明,早期人类之崇拜对象在生殖器官,我们名其为“生殖崇拜”;之后,人类聚居成部落、成早期城市,母系氏族被父系取代,人们在天地间站稳了脚跟,不再担心繁衍问题,所追求的是自身所难以企及的力量、能力,所崇拜的对象就成了飞禽猛兽,我们谓之“图腾崇拜”;再之后,人类壮大,建国成社,立于万灵之长,所思所及超脱出了这个世界,加之所遇之事多不可理解,便想出“神灵”。

到了神灵出现,人类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西方民族,以神为神,像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诸神,像北欧神话的九大国度体系,西方民族寄托其精神、愿望于虚构的神灵;而我华夏民族,却以祖为神,所崇拜所祭祀的,是自己的祖先,我们称之为“祖先崇拜”。

夏朝,正史几乎无迹可寻,只有传说中言其祖先大禹为黑龙所化,且不去说他;商朝,以其祖先契为凤鸟祖神,活人祭祀;周朝,更是礼乐制度健全,以祭祀为家国大事,祭祖则是祭祀的重中之重,周礼祭祀之仪,繁杂到后人考证不出。

有人说我们除了祖先,也有拜菩萨,也有拜天尊,有人求阎王,有人供鬼怪。但这些膜拜对象繁杂不一不说,我国人民对其也并不是崇拜,我国人民对神佛是“灵则拜,不灵不拜”,拜谁全在自己,这怎么能叫文化层面的“崇拜”?

其实对于“祖先崇拜”,更为直观大家更熟悉的论据是一个词——列祖列宗,看过古装剧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不会对这个词陌生。古代稍有身份的人,尤其是皇室,遇事无论悲喜,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诸天神佛,而是拜宗庙,求祖宗,祖宗尊长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。

西周之后,是一个乱世,也是个盛世——春秋战国。其时诸子百家世纪争鸣,奠定了华夏千年文化之基,说到这里,该说孔孟了。孔孟儒家讲四个字——仁、义、礼、乐,这四字构成了儒家整套的理论体系,那么其中这个“礼”,就是周礼。《春秋左氏传》(《左传》)里有这样一句话,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所以说于儒家来讲,祭祀对一个国家,重比战争。如此一来,儒家为何重“孝”不言而喻——祭祀在祭祖,祭祖在尊长,尊长而为孝。

自春秋时孔夫子周游列国起,到汉孝武皇帝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,再到今天我们自幼便读背“子曰子曰”,儒家学说几乎是独霸我民族思想文化长达两千余年,那么作为其思想核心的“孝”,自然也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核心。在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之下,“孝”更是被统治者利用为维护其统治、维护封建礼教的工具,为其大力宣扬,深植人心。

不过无论如何,无论“孝”经历了怎样一个文化的、政治的、社会的历程,其本质还是美好的。神话传说、民间闲话、史料记载,都不乏感天动地的孝亲故事。

元代郭居敬,收录整编二十四个孝子故事而成《全相二十四孝诗选》。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刘向的《孝子传》,也有一些取材《艺文类聚》、《太平御览》等书。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《二十四孝押座文》是现存最早的“二十四孝”作品。南宋时期的画家赵子固有“二十四孝书画合璧”一图。清代吴正修作《二十四孝鼓词》:“论起这二十四孝,谁人不知,谁人不晓……”

于今天而言,这二十四个故事有的过时了、落后了,有的甚至不合情理、落于愚孝,但作为“孝”的精神文化,其意义重于故事本身。此系列《再说二十四孝》,古网居就给大家一个一个的讲讲这些故事,由故事开始,看看“孝”的文化……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