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普制”的意义

作者:古网居
发布时间:
浏览次数: 689

1992年“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”银币,有两个很有趣的现象:其一,同一组银币,同一个画面,计重单位却有明显别,一为英制计量单位的“盎司”,一为公制重量单位的“克”。虽说相互可以换算,但耳闻之中,多少有一些别扭;其二,从字面理解,精制之“精”,在于设计,在于雕刻,在于制作,在于包装,更在于材料的质量。但同为“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”,精制币的重量、直径、面额不及普制币也就罢了,成色也比普制币低出不少,这就让人多少有些不理解。精制之“精”,究竟在于何处?

以“精制”与“普制”区分的“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”, 精制银币只有22克,普制银币为1盎司。币面直径也有区别,前者36毫米,后者40毫米。面额分别为5元和10元。成色是普制币高,为99.9%,精制币为90%。精制币的优势,是2万枚发行量,它只有普制币的1/3。虽然差异多多,但正面图案与背面图案,两者共用同一幅。

中国现代金银币除“熊猫”与“生肖”外,普制币品种很少。类似纪念性题材,只有“国际拯救儿童基金会70周年”发行过1款。普制币的最大特点,就是发行量不受特别的约束。如“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”,精制币发行量为2万枚,而普制币,数量是它的3倍,达到了6万枚。发行量大的最大功用,就是普及与推广。国际环境的保护,2万与6万不是一个概念。从这个角度,中国人民银行发行“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”,目的就是在更大范围,更深层次,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,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。

但早期中国现代金银币铸造,远不及国外,既没有苛刻的“精制”与“普制”生产工艺标准,也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和监管部门。因此,“精制币不精、普制币不普”现象,普遍存在。从世面流存的“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”银币看,这种现象尤为突出。


分享到: